Translate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神父這稱呼

神父這名字

論【神父】這稱呼, 聖經中並沒有這樣的稱呼,也沒有【教皇】【教宗】這樣的稱呼。

以弗所書 4
4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 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11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12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13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初期的教會
   基督的教會,初期並沒有統一的名稱,而是照各地方地名而稱呼「耶路撒冷的教會」(徒八1)、「安提阿的教會」(徒十三1)等。
        教會在初期時,備受羅馬帝國的迫害,無數的信徒為信仰而殉道。一直到西元第四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306~339年)皈依基督,才停止迫害教會。西元313年,君士坦丁頒佈了有名的米蘭諭旨(Edict of Milan),給予基督徒及其他人民有宗教信仰上的完全自由。
這是基督徒歷史上的轉捩點,使基督徒免再受到政治的迫害。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又訂基督教為全國國教,諭令全國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但當時的貴族與有權位人士仍剛硬頑信外邦神,於是君士坦丁將他的京都遷到拜占庭(Byzantium),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雖然君士坦丁諭令羅馬帝國所有的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卻是提阿多修(Theodosius,378~395年)亦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他不遺餘力的壓制其他宗教,並禁止偶像崇拜。

天主教是變質的基督教
天主教的主教制產生是逐漸的,各地教會本來依長老制治理,一個教會中所有長老的地位也都是同等的,後來發展出由其中一位長老負起帶頭之責,成為長老團的主席,帶領崇拜並講道。在新約聖經裏,「長老」(Presbyter)與「監督」(Episcopos)原係同義詞,長老指其身份,監督指其職務。後來長老形成長老團的領導者後,為了使他與其他的長老們有所區別,稱他作「監督」。  如此一來,在人意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有異於初期教會的觀念,出現監督高於長老的情勢,後來主教(Bishop)的頭銜便是由此而來。

後來主教又稱「教長」(Patriarch),認為是使徒的繼承人,這種觀念賦予他們無比的權威,在各地教會中獨攬大權。希臘文稱獨裁為 "Monarch",因此在教會中獨攬大權的主教便稱為「專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在羅馬帝國內,基督教分成了五個教區:每教區立一教長(或稱大主教)治理。起先,所有的大主教是平等的,沒有一位大主教高於另一位。當時,各教區大主教相爭。惟獨羅馬大主教才智過人,再加上羅馬是帝國的第一大城,所以他的教區很興旺。其他教區的大主教們請他主持公道,因而逐漸地,羅馬教區大主教的勢力日益漲大,使得其權位超過其他地區的大主教。

真正被人公認的第一任教皇,是貴鉤利一世(Gregory I,590~604年),西元590年宣佈自己為第一任教皇,以教干政,政教聯合。「教皇」(Pope)源自拉丁文 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轄下的眾教會,總稱為「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因此,正式有所謂「羅馬教皇」是從貴鉤利一世開始的。換言之,在主後590年以前是沒有「羅馬天主教」的。
在公元1517年,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在與大公教會好幾次的辯論中,始終堅持聖經權威高過主教權威,後來就堅持此觀點由大公教會分裂出來,成立新教。原來的大公教會,一般也稱為天主教,便仍保存原來的教廷與教宗制度,而新教由於馬丁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觀點,強調每個個人都可以藉由讀聖經、禱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過主教或神職人員做為媒介,因此產生了非主教制的教會體系,但依然有維持主教制的新教教會, 如聖公宗。

天主教有許多不合新約聖經真理
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時也被稱為「聖父」(Holy Father),其意為「神聖的父親」,與三位一體所指的聖父不同。 對敬畏神的人而言這是褻瀆神。
施洗的點水禮也完全失去耶穌所教導的意義。 受洗禮其實是父神的一個超自然力作用使靈魂歸入聖父聖子聖靈名下,藉著洗禮歸入死,和基督一同埋葬,使我們也能以生命的新樣式行事為人,就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人中復活那樣。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經》是由教會確定的,因此教會有權刪改或加添聖經。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他們還禁止一般信徒讀聖經,為此也多次搜查聖經、燒毀聖經。此外,他們也認為聖經並不完全,就把教皇的諭旨和教會的遺傳,置於和聖經具有同等的地位,以它們來補聖經的不足。

其餘尚有許多十足顯出天主教教皇制度其實已脫離聖經真理許多, 在歷史中顯出其人意的治理與威權。
認識神這件事因人因組織會有出入,但不管任何一個人所追隨的是哪一個宗教體制, 必須真實的認識那位獨一無二的創造之主, 祂親自差遣聖子基督為眾人完成罪的救贖。  你必須知道所信的永恆的生命之父將帶來新天新地,藉由基督的洗禮預備我們成為一個進入新天新地的人。 脫離神的義的人意的制度,或是將讚美敬拜神的聚會搞得像明星演唱會,若一個組織不是行在父神的旨意中,這審判教會的事是由父神親自處理,每一個人既信了基督,就藉由基督這位永遠的祭司使我們與天堂國度與神的國有了連結,這是靈魂得救的確俱。

「審判在我神父這名字

論【神父】這稱呼, 聖經中並沒有這樣的稱呼,也沒有【教皇】【教宗】這樣的稱呼。

以弗所書 4
4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 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11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12 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13 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初期的教會
   基督的教會,初期並沒有統一的名稱,而是照各地方地名而稱呼「耶路撒冷的教會」(徒八1)、「安提阿的教會」(徒十三1)等。
        教會在初期時,備受羅馬帝國的迫害,無數的信徒為信仰而殉道。一直到西元第四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306~339年)皈依基督,才停止迫害教會。西元313年,君士坦丁頒佈了有名的米蘭諭旨(Edict of Milan),給予基督徒及其他人民有宗教信仰上的完全自由。
這是基督徒歷史上的轉捩點,使基督徒免再受到政治的迫害。西元325年,君士坦丁又訂基督教為全國國教,諭令全國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但當時的貴族與有權位人士仍剛硬頑信外邦神,於是君士坦丁將他的京都遷到拜占庭(Byzantium),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雖然君士坦丁諭令羅馬帝國所有的臣民都要皈依基督教,卻是提阿多修(Theodosius,378~395年)亦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379年-395年),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並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他不遺餘力的壓制其他宗教,並禁止偶像崇拜。

天主教是變質的基督教
天主教的主教制產生是逐漸的,各地教會本來依長老制治理,一個教會中所有長老的地位也都是同等的,後來發展出由其中一位長老負起帶頭之責,成為長老團的主席,帶領崇拜並講道。在新約聖經裏,「長老」(Presbyter)與「監督」(Episcopos)原係同義詞,長老指其身份,監督指其職務。後來長老形成長老團的領導者後,為了使他與其他的長老們有所區別,稱他作「監督」。  如此一來,在人意主導下形成了一種有異於初期教會的觀念,出現監督高於長老的情勢,後來主教(Bishop)的頭銜便是由此而來。

後來主教又稱「教長」(Patriarch),認為是使徒的繼承人,這種觀念賦予他們無比的權威,在各地教會中獨攬大權。希臘文稱獨裁為 "Monarch",因此在教會中獨攬大權的主教便稱為「專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在羅馬帝國內,基督教分成了五個教區:每教區立一教長(或稱大主教)治理。起先,所有的大主教是平等的,沒有一位大主教高於另一位。當時,各教區大主教相爭。惟獨羅馬大主教才智過人,再加上羅馬是帝國的第一大城,所以他的教區很興旺。其他教區的大主教們請他主持公道,因而逐漸地,羅馬教區大主教的勢力日益漲大,使得其權位超過其他地區的大主教。

真正被人公認的第一任教皇,是貴鉤利一世(Gregory I,590~604年),西元590年宣佈自己為第一任教皇,以教干政,政教聯合。「教皇」(Pope)源自拉丁文 PaPa,是「爸爸」的意思。在教皇管轄下的眾教會,總稱為「羅馬天主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因此,正式有所謂「羅馬教皇」是從貴鉤利一世開始的。換言之,在主後590年以前是沒有「羅馬天主教」的。
在公元1517年,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在與大公教會好幾次的辯論中,始終堅持聖經權威高過主教權威,後來就堅持此觀點由大公教會分裂出來,成立新教。原來的大公教會,一般也稱為天主教,便仍保存原來的教廷與教宗制度,而新教由於馬丁路德人人皆祭司的觀點,強調每個個人都可以藉由讀聖經、禱告直接明白上帝的旨意,不需透過主教或神職人員做為媒介,因此產生了非主教制的教會體系,但依然有維持主教制的新教教會, 如聖公宗。

天主教有許多不合新約聖經真理
在西方世界,教宗有時也被稱為「聖父」(Holy Father),其意為「神聖的父親」,與三位一體所指的聖父不同。 對敬畏神的人而言這是褻瀆神。
施洗的點水禮也完全失去耶穌所教導的意義。 受洗禮其實是父神的一個超自然力作用使靈魂歸入聖父聖子聖靈名下,藉著洗禮歸入死,和基督一同埋葬,使我們也能以生命的新樣式行事為人,就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人中復活那樣。

「羅馬天主教」認為《聖經》是由教會確定的,因此教會有權刪改或加添聖經。直到二十世紀初期,他們還禁止一般信徒讀聖經,為此也多次搜查聖經、燒毀聖經。此外,他們也認為聖經並不完全,就把教皇的諭旨和教會的遺傳,置於和聖經具有同等的地位,以它們來補聖經的不足。

其餘尚有許多十足顯出天主教教皇制度其實已脫離聖經真理許多, 在歷史中顯出其人意的治理與威權。
認識神這件事因人因組織會有出入,但不管任何一個人所追隨的是哪一個宗教體制, 必須真實的認識那位獨一無二的創造之主, 祂親自差遣聖子基督為眾人完成罪的救贖。  你必須知道所信的永恆的生命之父將帶來新天新地,藉由基督的洗禮預備我們成為一個進入新天新地的人。 脫離神的義的人意的制度,或是將讚美敬拜神的聚會搞得像明星演唱會,若一個組織不是行在父神的旨意中,這審判教會的事是由父神親自處理,每一個人既信了基督,就藉由基督這位永遠的祭司使我們與天堂國度與神的國有了連結,這是靈魂得救的確俱。

「審判在我,我必快來!」 Adonai Kadosh